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» 农企文章 » 小麦蚜虫进入爆发期,如何正确防治?采用这些方法,除虫干净彻底

小麦蚜虫进入爆发期,如何正确防治?采用这些方法,除虫干净彻底

日期:2023-04-26 14:37:15 编号:Z58553

导读:蚜虫,别名蜜虫,包括麦长管蚜、麦二叉蚜和麦无网长管蚜等,甜蜜名字背后藏着的是超强的适应能力。只要田间出现蚜虫,就没有农作
蚜虫,别名蜜虫,包括麦长管蚜、麦二叉蚜和麦无网长管蚜等,甜蜜名字背后藏着的是超强的适应能力。

只要田间出现蚜虫,就没有农作物能幸免于难,凭着极具攻击性的破坏力,使农作物减产降质,获得昆虫界的大魔王。

以小麦为例,若其遭到蚜虫侵袭,轻则减产1至3成,重则减产5成,还会传播其它病毒性病害,如矮黄病,造成较大经济损失。

目前,时至四五月,正值小麦迈入生长关键期,部分地区蚜虫集中爆发,正确认识蚜虫的病症原因、危害特征,掌握相应防治措施,对抑制蚜虫的种群扩张具有重要意义。


病症原因
温湿适宜。蚜虫爆发具有间歇性特点,蚜虫休眠期表现得人畜无害,一旦恢复活力,带来的危害就不容小觑,主要的因素就是温湿度。

研究表明,适合蚜虫生长的温度是15-30℃左右,随着温度超过或者低于该范围,种群的扩张速度都会减缓,田间虫口显著下降,高温多雨不利于蚜虫繁殖。

实际种植过程中,如冬季温度高,蚜虫藏在泥土就能成功越冬,再遇到春季温度升高,尤其是2至4月温度极高,蚜虫生长繁殖就能获得有利空间,从而大规模繁殖。

技术缺失。相关生产者盲从经验,普遍认为蚜虫对小麦生长不会有太大危害,忽略防治技术的学习,主要体现在三点:

药剂选择错误。忽视客观情况,跟风选择防治药剂,部分高效灭虫药剂既会对其它生物生存造成影响,还会危害生态健康。

药剂喷施时间错误。过早喷施,喷施次数会增加,蚜虫的耐药性会增强,还会增加防治成本;过晚喷施,蚜虫已经带来危害,喷施过程的用药水平高。

药剂喷施不科学。错误操作,加大药剂量,对水量不足,致使药剂的浓度过高;喷施时,喷施不均匀,药剂只喷到麦苗上部,忽视中下部的用药。

管理不当。部分农户因时间、墒情原因,早播抢种,播种量过大,叠加偏施氮肥,使得小麦的密度过高,过早发育,给蚜虫提供了优质的食料。


危害特征
小麦的生长阶段不同,蚜虫带来的危害就不同,分阶段来看,其带来的直接危害有:

苗期。麦苗刚恢复生机,植株矮小,蚜虫聚集在叶背、叶鞘等部位取食,被取食部位有黄色斑点,病症严重时整叶都变黄,植株甚至都会枯萎。

拔节期。小麦快速生长,植株的茎叶杆都伸展开来,蚜虫则转移至该处觅食,并产生排泄物,招惹病菌和蚂蚁。

当虫口密集,排泄物过多时,小麦的呼吸能力和光合作用减弱,叶片就会发黄,植株变得细弱不堪,分蘖能力下降,致使产量大幅下降。

穗期至灌浆期。这是决定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时期,同时是蚜虫为祸的高峰期,蚜虫跑到穗部,加速繁殖,造成麦粒的失水干瘪,千粒质量下降,商品属性大打折扣。

乳熟期。温度升高,部分地区的温度超过35℃,蚜虫不能适应高温环境被淘汰,蚜虫数量快速下降,对小麦的危害基本可忽略不计。

除各阶段直接带来的表象危害,蚜虫在各阶段运动迁移过程中,还会带来间接危害,如协助病毒性病害的传播。


防治措施
加强栽培管理。选择地块时,应选择肥沃,排水灌溉条件好,并要深翻土壤,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,改善田间环境。

选择品种时,要选择抗逆、抗病害能力强,且适合当地水热环境的高产优质品种,别使用带病菌的种子。

适时浇水,合理施肥,讲究配方施肥,增施基肥,追施速效肥,精准管理,以使小麦茁壮健康成长,增强抵抗蚜虫的能力。

保护田间益虫。蚜虫的常见天敌有瓢虫、食蚜蝇等,当天敌和蚜虫的比例是1:150时,就能控制蚜虫的种群扩张。

因此,要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,喷施药剂过程中要避免选择伤害蚜虫天敌的药剂,促进天敌繁殖。条件允许的话,还可养殖天敌或者助迁天敌,使益虫和害虫的比例达到相对合理状态。

药剂防治。药剂拌种,种植小麦前用甲基异柳磷乳油、悬浮种衣剂等来拌种,这样不仅能防蚜虫,还能防其它地下害虫。

喷施药剂,小麦生长过程中,要加强监测,抓住苗期、拔节期灌浆期的防治,明确虫害分布规律,根据虫害轻重和发病时间选择药剂。

初期虫害轻,可选择的药剂有啶虫脒、抗蚜威、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氟啶虫胺腈;

中后期蚜虫的种群规模大,抗药能力强,建议可混合使用以上药剂,并添加杀菌剂、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叶面肥,把防病和提高抗病能力结合起来,以达到一喷三防的作用。

要注意的是,喷施过程中,要坚持两点,即坚持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原则,以免蚜虫产生抗药性;坚持合理喷施药剂,注意喷施植株下部和叶面背面,做到分区喷施,不留**角。

综合来看,想要做好蚜虫防治,首先要明确病症的原因和特点,其次要在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药,最后则要统筹水肥管理、病害防治和田间管理事宜,只有这样,方能提高小麦产量,提高经济收入。
标签: 农企文章
本网所发布资讯来源网络,仅属作者个人主观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